2025 Good Design 設計獎評審現場觀察|設計如何被理解,又如何說服他人 BMA 比羊, 2025 年 4 月 15 日2025 年 4 月 15 日 作為設計界四大獎之一,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不只是承載 69 年歷史的指標獎項之一,也是全球設計師公認難度極高的榮耀殿堂。這不僅是因為標準高、競爭激烈,更在於評審關注的,從來不只是設計的完成度,而是這個設計,是否能改變什麼、發生什麼?上週日比羊 BMA 參加了主辦單位首次離開台北,與高雄市青年局合辦的 Good Design Award 模擬評審 Workshop 與評審講座,整場活動就像一場設計語言的壓縮測試。在一次評審階段中,評審只能看到三張照片和極有限的文字,沒有影片、沒有展示、沒有任何補充說明。設計師要在這麼少的資訊中,讓來自不同領域、文化背景不同於台灣的評審看懂你的觀點並被說服,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篇文章不是活動紀錄,而是 BMA 從評審現場整理出的第一手觀察,希望讓正在思考是否報名、或想進一步了解優良設計獎的設計師們,可以更清楚掌握評審邏輯、報名心法,甚至是跨文化詮釋的關鍵。評審不是在看作品,而是在看你怎麼說服他們在 Good Design Award 的第一階段評審中,評審面前只有三張照片與簡短的說明文字。這個刻意設計出來的階段,就是為了觀察設計師是否能提煉出真正的設計重點。這也讓我們重新意識到:所謂的好作品,從來不等於豐富的素材量、華美的攝影照片,而是能不能在極短時間內清楚傳遞價值、觀點與邏輯。能夠在這種極限情境中脫穎而出的設計,往往都經過極為細膩的深度思考與語言精煉。更重要的是,評審團並不是由一群設計風格相近的同溫層組成,而是來自建築、產品、平面、研究、社會創新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每位評審都帶著自己的知識系統與判斷準則進場,以各自觀點平等地相互撞擊,因此,一份作品能不能說服他們,往往取決於設計本身是否具備多向度的價值基礎。Good Design 高雄活動合影紀錄 | Photo Source不是每一種設計都要回應所有問題,但如果你的設計只說得出「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就很容易在多元的評審結構中迷失。今年的主題不是「美」,而是那個讓設計真正發生的起點每年 Good Design Award 都會提出一個評審思考的主軸。今年的主題是「A Small Step, Design Leaps.(最初的一步,拓展設計)」,乍看之下是很抽象的一句話,但透過評審講解與官方說明文件的整理,我們發現這其實是對設計實踐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簡單來說,這個主題的重點不在於美感、風格、形式,甚至也不是技術或新穎性,而是設計如何發揮影響力:不只是想法,而是實際發生的成果。換句話說,一個設計是否真正走出了第一步,是否對個人、產業或社會產生了某種改變,甚至在時間中留下推進的痕跡,才是今年的重點。邱承漢先生(左)與木住野彰悟先生(右)、口譯 Choco 女士進行對談 | Photo Source這種「從微小行動出發,向外擴張的設計能量」,正是今年評選邏輯中的隱性脈絡。無論是產品、空間或系統設計,評審都在尋找那些有能力從個人出發、但終將與社會產生連結的起點設計。對台灣設計師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擅長將設計落實化,擅長從日常中萃取細節與使用者經驗。但當這些設計被送上國際競賽時,如果少了出發點與影響力的說明,評審就無法看見它與世界的關係。報名不是只寫作品做了什麼,而是要說清楚:你為什麼做這件事,它又如何拓展了設計的邊界。室內設計作品的「被理解難度」與今年的新突破對許多來自台灣的設計師而言,室內設計一直是報名 Good Design Award 的熱門類別。然而在實際評選過程中,這類作品卻經常面臨來自文化語境上的斷裂。這次活動中,主辦單位特別提到了一個關鍵背景:在日本,購屋者通常不會再找設計師重新裝潢空間,大多以建築本體與原始格局為主。因此,日本評審對於台灣室內設計作品中的「重新配置」「風格轉化」「細節工藝」這些價值,往往不如我們熟悉與敏銳,或是在缺乏說明的情況下,理解這些工法背後的原因。過去,室內設計報名案多被歸入建築類中評選,這導致它們必須與建築邏輯並列比較,自然會處於不利位置。但今年起,Good Design Award 首度將室內設計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全新、獨立的評選領域,並由熟悉空間尺度與使用情境的評審進行審查。這個改變不只是分類上的調整,更是一種對室內設計價值的正式承認。對台灣設計師來說,這既是機會,也是提醒。你的作品不再需要與建築硬對比,但你也更需要把它放在一個清楚的語境中,讓評審知道這樣的空間改變是為誰而生、改變了什麼,以及在台灣的文化環境中,為什麼有它的必要性。在這樣的架構下,清楚的敘事與價值轉譯,會比美感更快讓作品被看見。比羊的 3 個關鍵報名心法第一,是評審想的和你不一樣。許多設計師會把報名資料的重心放在技法層面,像是收邊細節、管線安排、動線分區等。這些當然都代表著紮實的實務功力,但對評審來說,這樣的技術細節無法構成「作品為什麼值得被看見」的理由。評審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從什麼問題出發?解決什麼?又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特別是 Good Design Award 的評審成員來自各種不同領域,並不總是熟悉台灣的生活文化與設計語境,代表光靠設計畫面本身,無法讓評審讀出作品的全部價值。你需要重新設計你的設計,不只是設計的內容,而是設計的呈現方式與說服結構。第二,是設計的價值,來自它能否在時間裡留下痕跡。相較於 iF 設計獎等其他國際獎項以功能性、創新性等面向拆解,Good Design Award 的評審架構更像是一個立體的管狀系統。它從設計的個人視角、產業視角、社會視角的同心圓三層影響開始,並延伸加入時間這個維度,形成一種對成果的長效觀察。這代表著參賽作品不只在當下成立,更要能讓評審看見它的時間軌跡。一件已完成的設計,它應該已經在現實中發揮了某種改變:改變了誰的生活、讓什麼事變得更好、帶來什麼延續的影響。設計的力量不在當下,而在它留下了什麼。第三,是先說服自己,才有可能說服別人。每位設計師心中都有某個「我想讓這件作品被看見」的理由,而那個理由,通常是報名最好的起點。你不一定要用最完整、最宏大的敘事開場,但必須說得出:「這件設計為什麼值得被認識?」報名其實是一個重新回頭整理作品脈絡的過程,也是一場把內在設計動力,轉換成外部說服邏輯的練習。當你越能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你的作品就越有機會被理解,也越有機會在評審桌上留下餘韻。如果你也想試試看:比羊陪你把設計推到更清楚的地方不是每一個設計都一定要參加獎項,但每一個願意送出報名的設計,背後多半都有某種想被理解、想被看見的渴望。這種渴望並不虛榮,它往往來自一種設計師對作品的責任感,知道它背後藏著值得被記錄的價值。我們在 BMA 所做的,就是幫助設計師更清楚地看見這些價值,然後找到一種可以被世界理解的方式,說出來。這次活動結束後,我們也特別與主辦單位進行進一步的討論,針對室內設計這個類別,深入交換了關於「如何在報獎資料中清楚傳達社會性與影響力」的實務策略。這些觀察與資訊,也會是我們在陪設計師準備報名時,可以提供的具體協助之一。如果你正好也在思考是否要送件,或者已經有想報名的作品卻還沒下筆,現在就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時機。2025 Good Design Award 的報名截止日是 5 月 22 日,還來得及開始,但需要有人幫你把重點拉出來。歡迎與我們聯絡,一起把你的設計,講得更清楚、放得更遠。關於比羊 BMA | 讓設計被看見,把品質變品牌我們是專為設計師打造的品牌顧問團隊,擅長透過國際競賽策略、內容規劃與風格敘事,陪你把設計作品講好、說出去,讓更多人看見你正在做的事,更記得你是誰。無論是想挑戰國際獎項、規劃作品集,還是打造更清楚的設計風格定位,我們都在這裡,隨時陪你聊設計。👉 和我們聊聊你的設計故事 競賽速報 2025設計趨勢GoodDesign優良設計獎設計師必讀
競賽速報 2025 MUSE 設計獎獲獎作品專刊|《松山徐寓》動態住宅的彈性場景 2025 年 4 月 1 日2025 年 4 月 7 日Design Concept|設計理念與核心概念 當生活開始不再被時序劃分,而是以呼吸般的節奏,滲透… Read More
競賽速報 2025 iF 設計獎獲獎作品專刊|南邑設計與《Path of light》光影策畫 2025 年 4 月 9 日2025 年 4 月 9 日在全球設計聚焦「場域心理學」與「文化共感」的趨勢下,來自台灣的南邑設計以一件融合光影美學與東方風水哲… Read More
競賽速報 《千年蘊境》馨翊設計 藍立琳|以主題空間設計勇奪 2024美國泰坦地產獎! 2025 年 3 月 14 日2025 年 3 月 23 日家的設計,究竟該是一種靜止的結構,還是一場與時間、文化、光影共鳴的流動對話? 馨翊設計以《千年蘊境 … Read More